糧食安全|調查:近4成半基層為節省開支捱餓 「食德好」籲政府提供資助
撰文: 梁薾心
發布時間: 2024/08/13 12:56
最後更新: 2024/08/13 20:05
環球經濟轉差,基層飲食甚艱難。慈善環保團體「食德好」今日(13日)公布「2024年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」結果,揭示近4成半受訪弱勢人士在過去6個月曾為節省開支而捱餓;每5人更有2名無法每日從食物攝取足夠營養。「食德好」行政總監袁德志指,極端天氣頻生令全球食物價格上漲,惟基層在疫情後收入下降難負擔,食物銀行求助個案亦按季增加1至2成,且多了家庭申請,甚至長者表示想拿多些食物給子女,反映問題正在惡化。
「食德好」在今年7月以問卷訪問509名居於葵青及深水埗區的領取綜援人士、低收入人士等,結果發現,32.8%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曾因經濟困難而減少用餐次數,44%更為節省開支而挨餓;近4成人亦曾擔心家中食物不充裕。
問卷又發現,在營養金字塔指標下,46.2%受訪者無法每日從食物攝取足夠營養,最主要原因是因食品價格過高(逾40%),其次是缺乏相關意識習慣(28.5%)及不符個人口味(23.8%)。另高達77%受訪者稱,選擇食物時最重視價格,其次才是口感和味道、營養價值等;近64%人不太關注食物標籤;有人更反映選購食物時關心食用日期多於營養。
疫後食物銀行求助個案按季增1至2成
袁德志稱,香港是高度依賴進口食物的城市,食物價格受制於國際市場,而隨着氣候轉變、極端天氣頻生,世界糧食失收、供應不穩,整體食物價格上漲,甚至在可見未來只升不跌,「越買越貴、越買越少。」他透露食物銀行求助亦有上升趨勢,「疫後求助個案按季增1至2成,且多了家庭申請,不如以往主要是獨居或雙老長者。亦有長者開始表示想拿多些食物給子女。」
他續指,若要攝取足夠營養,每人需花30至50元買餸,以月入約萬元的3人家庭計算,未加上燈油火蠟等費用,每月食物開支已佔收入約3成,但基層在後疫情年代開工不足、收入下降,導致購買力下降,不少人為節省金錢選擇吃快餐等,導致飲食不均、營養攝取不足。
他建議政府推出營養食物援助及膳食計劃,包括以免費或補貼形式資助基層買食物;又倡加強糧食安全網和本地食物供應,如推動農業發展及社區菜園等。他並透露未來計劃與醫護行者等機構進行糧食安全的公眾教育;亦盼把有關問卷調查擴展至東九龍、觀塘和東涌等地區,以反映社會需求;亦會設立餐單助基層了解如何用平價吃得健康。
此外,袁德志提到香港每年產生約3,400公噸廚餘,當中不少是仍可食用,盼全民出一分力減少食物浪費。食德好由2009年成立,直至今年6月共回收了超過2,662公噸食物,超過596萬人次受惠。
范寧:健康是可以公平的
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則稱,政府正大力推動基層醫療發展,若想避免被篩查出疾病,進食足夠綠色健康食物很重要,因少吃水果蔬菜和不做運動,將增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,長遠更造成社會醫療問題,但不少基層人士收入低、工時長,放工後街市往往已收檔關門,未能找到健康食物。他籲社會各界互相協作,如為單親或在職基層家庭預留多纖維、維他命充足的營養食物,助基層有同等機會吃得健康,繼而預防疾病,強調「健康是可以公平的」。
最新影片推介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記者:梁薾心